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慈善文化
(2010-09-06)

   有两则新闻一直让人感动:新疆维吾尔族小伙儿阿里木,因家庭贫困,来到贵州毕节卖羊肉串;每晚7点他支起摊位,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回家。6年中,他资助了10名贫困学生;他还拿出5000元在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,这些钱面额有大有小,都沾着羊肉味儿的慈善行为真的太酷,太具有时尚的滋味!这还让人想起“史上最感人的颁奖动作”:央视第二届“三农人物”颁奖会上,侯耀华给来自贵州山区的肢残乡村教师、一直跪着教书的陆永康颁奖时,单膝跪下。他发自肺腑地说:您跪了36年了,今天我应该给您下跪!后来侯耀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:下跪没有设计,自己一点准备没有!这是“情不自禁”的动作,是发自肺腑的感激之心。

  慈善的本质是良心的觉悟,这是时代美的标志。在我们这个社会,惟有慈善是永远不会褪色的时尚!慈善的时尚,不是几个人和富有者的专利,人人都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分子。

  从中国文化来看,“慈善”具有两种意思,“慈”是一种纵向的人伦关系,特别强调长辈对晚辈的关爱,用“心”把人伦关系连接起来;“善”则是一种横向的人际关系,强调自愿、平等。慈善的本质就是人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双重激发的自觉行为,因此它本质上是非官方的,慈善事业是要大家来做的,“你若贫穷,何不以德扬名;你若富有,何不以善立身”。中国的老百姓最具有这种禀性,他们深深知道,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容,也可以忍受“缺金少银”的日子,甚至长时间因为渺小而不为四周人所关注,但离开了善良,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——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,是处世的法宝,是为人的本色,是立足的根本。为善者流芳百世,为恶者遗臭万年。

   美国作家马克?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,它可以使盲人感到、聋子听到。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为读者签名时常因读者之邀而题下一句警句,那就是“善良”二字。心存善良之人,他们的心滚烫,情火热,可以驱赶寒冷,横扫阴霾。同善良的人接触,往往智慧得到开启,情操变得高尚,灵魂变得纯洁,胸怀更加宽阔。

   古人常讲“求善而得善,宁愿填沟壑”,百姓说得更实在:“大善胜小善,小善胜无善”。人世间多一些善良就会多一些谦和,多一些宽容和理解,就会使人们在生活中感受祥和与温暖,感到美好和幸福。把忠心献给祖国,把善心献给社会,把爱心献给别人,把孝心献给父母,这些琅琅上口的口号,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好! (摘自浙江慈善网)

  
中国·上杭-慈善文化

主办:上杭县慈善总会 承办: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  流量分析
闽ICP备09032653号 电话:0597-3955111 E-Mail:cszh@shanghang.gov.cn
建议使用1024*768分辨率,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.0、IE6.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